假象|人体探秘|第四章: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衣饰的秘密

假象|人体探秘|第四章: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衣饰的秘密

作者:南山空同

如果你问一个人,衣服有哪些作用,答案无非是用来保暖、用来遮体、用来爱美。但这一切,都是衣服后来的功能,而它本身,却隐藏着很多不为众人所知的功能,本章将一一进行讲解。

一、衣服的起源并非为了御寒和遮羞

1.衣服最早不具有御寒功能

上古时期,人们的衣着主要有两种穿法,一种是围在腰胯之上,二是斜贯在肩腰部位,像今天的绶带一样。

谁会相信这样的穿法,是冬天用来御寒的呢?

人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,同其他动物一样,一方面,他自身就有抵御寒冷的功能。人和很多高等动物一样,一旦天气转冷,体内气血运行会增强,以保证在冷天人身各器官不会冻伤。

除此之外,对于因为寒风带来的外皮寒冷,人和其他动物,都会躲在背风干燥的地方,如洞穴、地下,然后再彼此挤在一起,使得寒风无法侵袭。这时候,他们甚至会去掉身上披着的“ 衣” 物,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无法抵挡寒风的侵袭,因此,用它们取暖便显得毫无必要。

另一方面,以神州大地为例,衣服具有御寒功能,是商末周初才有的事。商末之前,中国的中原一带,属于亚热带气候。在终南山一带,生活着大量的热带动物,如大象、犀牛、兕兽、麋鹿等动物,最高峰时,仅从宝鸡到西安之间的渭河沿岸,麋鹿数量便多达五万头左右,生长的很多植物,也都是亚热带的。当时到农历十一月中旬前后,仍然会下雨。一年中冷的时节,从农历十一月中旬到一月上旬,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一月中旬时,柳树便已经露芽了。

因此,当时的人们,并没有养成用衣御寒的习惯,但是到了商末周初,气候大变,天气转冷,并且一直持续了下来,很多动物南迁,一部分不适应环境的动物死亡。人们不得不迎接漫长和寒冷的冬季,进而开始增加衣物,用来御寒。

也就是说,衣服最早不是用来御寒的。那么,更早的衣服是用来做什么的?

(1) 衣饰最早的作用,是用来体现一个人的功勋

在人们打猎时,动物的肉被分食掉了,那么,鸟的漂亮翎子、动物独特的牙和皮毛、奇特美丽的鱼骨,用来做什么?

它们用来奖赏给狩猎活动中表现最出色的那些人。

其中翎子、牙、兽骨被佩戴在了头或脖颈上,成为荣誉的象征,而皮被围在身上,成为衣服。

这时候的衣饰,其实都相当于现在的军功章或荣誉证书,它代表着功勋。到今天,人们仍能看到这种传承,包括军队的肩章等,往往能起到激发人们责任感和荣誉感的作用。

它代表着一种最朴素的社会认同,即你做了对大家有利的事,大家会用一种物质化的象征物,来表现精神上对你行为的肯定。

因此,一个族群的王者,往往顶戴花翎、颈挂兽骨、身披披风,这一切,都代表着他的战功。那披风,是拿若干只动物的皮毛缝在一起的。古人披披风,本身鲜有实际用途。但那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展示,能将动物的皮毛接在一起做披风的人,他受到的奖励可想而知。

(2) 衣服早期的作用,是用来区分职业分工

从距今9800年左右,人类社会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工,这些分工,可以让整个族群获得食物的效率大大提高。这时他们生活在青海湖边,有人专事捕鱼,有人专事猎兽,有人专事捕杀飞禽。

有人专事捕兽( 捕而不杀,方便食物的长时间储存) ,他们以兽皮( 牛羊皮) 为衣( 他们捕兽以性情温顺难以伤人为目标,主要是牛羊) ,兽角为饰;有专事捕鱼的人,颈部以鱼骨为饰,甚至身上穿着鱼皮做的衣服;有专事猎兽(</span> 猎杀)的,以兽皮( 猛兽皮) 为衣,以兽骨为饰;有专事捕杀飞禽的,以鸟羽为衣,以翎为饰。

因此,这时的人们,身上的“ 衣饰” 不是用来御寒的,而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分工,相当于今天不同职业的制度。这种社会分工能够给人们带来强大的向心力和归属感。

后来昆仑山发生大水,青海湖水上漫,很多地方被水隔了开来,无法四处获取猎物,只有一小部分人留了下来,大部分族群搬走。

其中专事捕兽这一族群,顺岷山往东,也就是后来的神农氏族。他们最早学会了驯牛、养羊,这些驯牛、养羊的思维,让他们得以有机会发现了种植农作物,以至于当他们学会种植农作物后,仍把牛羊的图像当作图腾,来增强整个族群的向心力和归属感。

在今天,我们顺着岷山山脉看去,这一带生活过的民族,仍多以牛羊的形象为图腾,他们到今天仍与牛羊为伴,生生不息。

另一人数更多的族群,顺着终南山往东,这个族群曾以猎兽为主业,但人口的激增,猎兽的不稳定性,都影响了整个族群的发展。后来他们中的伏羲,创造了一个鸡笼,有八个平面,将鸡放在里面,不但鸡跑不出来,别的小兽也吃不到笼里的鸡,不管鸡笼如何调转,鸡都能以站立的姿势吃到外面的东西,无需人看管。

这一创举,让整个族群的人学会了饲养家禽,最终,鸡成了这个族群的图腾,也就是之后演变而成的凤。到后来,他们遇到了女娲部落,此前的女娲部落以猎蛇为生,后来专猎娃娃鱼。当他们在一起时,女娲带他们发现了娃娃鱼这种食物,而伏羲则和她一起发现了娃娃鱼的养殖方法。

娃娃鱼的高脂肪和超常寿命( 可活一百多岁) ,为整个族群提供了更广阔的食物来源,后来为了表示对女娲部族娃娃鱼的感谢,在娃娃鱼这个形象的基础上添加了蛇的身子,变成了龙的图腾。这个更大的部落,在很长的时间里,便都以龙凤为图腾,增加向心力和归属感。

第三个族群,他们在昆仑山中以猎鸟为生,他们原本想迁回以前的昆仑山中,但最后发现祖地无法居住,便一路往东南迁行,也就是后来的九黎之族,蚩尤的祖先、三苗的先族。他们后来分化成若干个族群,但大多以鸟羽为图腾,在神州大地上顽强地繁衍着。

因此,这个时候的衣饰,其主要作用由社会分工演变成一种族群的标志,这种标志,一方面是图腾的形式展现,增强了向心力,另一方面,又通过衣服的款式和色彩来加以展现,成为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饰。

我在《 终南山主人》 中写到蜀山之下,有一青衣羌国,他们均一袭青衣,历经千年战乱而不散,后诸葛亮提到的有支千余人的精锐部队,便为青衣古羌的本族军队,他们有着极强的归属感,无论哪朝哪代,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装束。在今天的雅安、北川一带,你还能看到他们的影子。

人们在后世受到这样的启发,便在出征之前,高举本族图腾,并身着相对统一的服装,这一切到后世演变成了军旗、军装。

即便在一些丛林掩映和较为潮湿的地带,举旗穿衣多有不便,人们也愿意强化这种归属感,他们也愿意在脸上或身上涂上图腾,以示归属。

这种身份认同,后来由物质化的衣饰,转移到了不同衣饰传统的族群的身份认同上来,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民族概念。

这种认同的强化往往是和排他性相伴随的,就像我和几个汉族人在一起,强化我们是汉族人的概念的时候,客观上是会产生对其他民族不同程度的排斥感的,但对这个族群本身来说,可以增强内部的向心力、归属感,也就是我们说的内部团结。

通常内部的团结程度,和对外界的排斥程度是成正比的,就像弹簧一样,内部的每一圈之间越贴近,它对外界的弹力越是强大。

因此,每个社会一旦产生一位强权者,都会强化民族意识。

拿破仑在战争过程中,用民族主义思想武装法国民众,在“ 保卫祖国”、“ 维护民族利益” 的口号下,通过近乎宗教虔诚的狂热发动侵略战争,他们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,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。后来的效仿者,包括希特勒、日本法西斯。

这一切,都会从服饰方面下足工夫,以强调族群的归属感。然而放到一个家庭中来说,这种衣服往往变成了情侣装或亲子装。它反而对情人或家人之间的情感,会起到促进作用。

比如出去游玩,情侣或一家人可以穿上情侣装或亲子装。图案、款式、色彩都是一个系列的。这一家人出去,往往容易感到十分和谐。

当一个女子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那里玩时,他们穿着一样的衣服,再低头看自己也是同样衣服的时候,她会突然间想: 那是我的丈夫,那是我的孩子,我们是一家人,我一定要把这个家庭照顾好,让孩子健健康康、开开心心的。

而当丈夫看到妻子和孩子在一起,穿的衣服是一样时,他会突然间产生一种保护欲望和责任感、归属感,他会觉得这是我的家人,这是我的妻子,这是我的孩子,我一定要保护好他们,过上好的日子。

而那个孩子就会直接走过来说,爸爸,你的图案跟我一样,然后说,妈妈,你的也和我一样。其实这个孩子在用他的语言表达什么? 是一种认同,就是我爸和我妈是一样的,我是这个家庭的一员,我们是一起的,它能够增强我们的归属感。

2.衣服最早不具有审美功能

(1) 它曾是身份地位的象征

在夏朝时,凡是重要的祭祀,大家都要戴上不同的冕冠,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,后来为了与冕冠相匹配,在衣服上也相应地做出了很多要求。到了周朝,这些要求都被明确化,如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,准确地说,这是一种在重大和正式的场合才穿的礼服。它主要由上衣和下裳组成,因此到今天,很多地方的人,习惯将衣服称为衣裳。

在周代时,因祭祀需要,将其分为六个等级,等到了汉代,衣裳被赋予了新的作用和要求,即“ 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,望其章而知其势位” ,即以此划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,固化和稳定社会结构,让布衣老百姓,从一开始就认命。这种等级差异,从服装的配饰、图案、造型、色彩、材质各个方面得到了强化。而每一个方面的管理,都极为严格。

第一方面:通过服装造型的等级差异

周代时,依据典礼的轻重,可分别着六种不同款式的冕服,但这种服装只有帝王才可以穿。等到了宋代,士大夫则多穿对襟长衫,头戴方桶形的帽子,老百姓则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。

第二方面:通过服装的色彩来强化等级色彩

古代把色彩分为两种: 代表五行的五色被定为正色,分别为“ 白、青、黑、赤、黄” ,象征正、贵、尊,而将其他间色贬为卑贱之色,象征邪、贱、卑。通过服色来强化社会的不同阶级,这种强化不是为了树立不同阶层间的矛盾,而是要大家各安天命,不得造次。

后来人们给不同官阶身份的人,严格确定了色彩的不同。其因女娲定四极之时,以黄土为中基,其他土为四围,故东汉皇帝以土居中央为要义,黄色便是权力和至高无上的象征,成为帝王专属的颜色。而平民服装则不能施彩,故称白衣或素衣。

第三方面:通过服装材料的等级差异

汉代以后,人们所穿的服装在材质上也有严格的等级界限。裘皮丝绸只有贵族可以穿,而普通百姓穿的是布衣,因此“ 布衣” 成了平民的代名词。即便那些有钱的商人,也不敢在外穿狐貉之衣。

第四方面:通过服装上的配饰

在古代,贵族阶层有佩挂刀剑的权力,这些随身佩带的刀剑,并无征战或杀戮之功效,而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什么样的衣服,配什么样的配饰,都有明显的社会共识,但最初,仍是有人敢违背的,比如韩信。

韩信为什么会受胯下之辱? 是因为他随身带的那把剑。

韩信在乡间时,游手好闲,好吃懒做,经常蹭饭,人们躲之不及,唯有当地的亭长( 相当于乡长或乡党委书记),不好意思推躲,后来韩信竟然蹭饭长达数月。每次开饭之前就来,不管你提前还是推后,他总能在大家端起碗的时候,进得门来,问一句,大哥吃饭呢?

并不是因为韩信神,他一直在看人家的烟囱。

后来亭长一家不得不在内寝之处就餐,以为韩信会不好意思进入,正要吃饭时,韩信又推门进来:“ 大哥吃饭呢? 我说怎么没看到你们,原来在里屋吃呢,吃的什么?” 说着,就要开吃。

最后,亭长没有给他任何餐具,告诉他,没多余的餐具了。韩信一气之下走了。

之后他去河边一个洗衣的老妇人那儿继续蹭饭。

但在这整个过程中,他一直随身带着一把剑,当时,只有贵族才可以随身佩剑,除此之外,能随身带刀的,还有一类人–杀猪的。

那名杀猪的少年,给了韩信三个选择: 第一,你拿剑杀了我;第二,你丢掉剑;第三,你从我胯下钻过去。

韩信为了平息事态,选择的方式是从胯下钻过去,因为对他来说,丢掉剑的话,丢掉的将不是剑,而是贵族身份。

而在后来的社会,无论是衣服的本身,还是相应的配饰,都无不在强化这种等级和身份观念,它成为统治阶层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之一,它所强化的,是一种各安天命、不可造次的固态化社会结构。

在世纪年代初,我们当地有人将裤腿剪短了一些,变成了今天所说的七分裤的样子,回到家,他奶奶当场痛哭不已,说道:“ 我们家世代都是好人,怎么就出了这么一个流氓!你看这裤子,短了那么一截,这不是流氓是什么? 这放在以前,都要被抓起来。”

一个农村老太太,根据一条短了一截的裤子,就能判定出这个人的身份是流氓,这需要几千年的功底。

(2) 中国人在现代,才开始真正意义上懂得衣服的审美功能

中国人有近万年的服饰史,然而,给衣服赋予审美功能,则是现代才有的事。

一个人懂得审美,和给一个事物赋予审美功能,是两码事。

我们家乡,家家户户盖大房子,那些房子都是砖混结构的。房子盖好很多年后,砖头和水泥都裸露在外面,并且整个房子显得四方四正,房顶平整。家家户户都这样盖,盖完了就住人,这样的房子整个建筑和人工成本20万~30万元。

但我去过全国各地很多地区,特别是中部偏南的地区,有很多地区的民居非常漂亮,其实建筑成本与我们那儿的房子差不多,但我们那儿的人,还是在盖这种房子,一座又一座。

是我们那儿的人不懂审美吗?不是,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;是他们盖不出这样的房子吗? 也不是,我们那儿材料齐全,这些都能盖出来。

真正的原因,是在我们那儿,人们只给房子赋予居住功能,而没有赋予审美功能。

就像中国历朝历代的衣服一般,虽然人们天然知道什么样的衣服会好看些,但他们满眼看到的,都是种类不多的衣服,而且他们身边的人都穿同样的衣服,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。在他们的心中,我们这个阶层的人,像房子一样,除非有人在外面看到了好看的房子,并且敢于在自己家乡盖起一座这样的房子来。就在昨天,我在老家新盖的小别墅开工了,那是一座比当地所有房子都漂亮,但当地很多人都能盖得起的房子。我相信,等那个房子盖起来后,我们当地人以后再要盖房子,至少会和我家的一样漂亮,甚至他们会找到更好的图纸,盖出更漂亮的房子。因为更多人会懂得,房子不只是用来住的。

凡事总要有人去做。

在整个欧洲的中世纪,教会统治之下,服装只是包裹罪恶肉体的布而已,不能有明显的线条感,要宽松,要遮盖体形。

然而就在世纪时,哥特式的尖状建筑,在整个阴沉的天空下,刺破了天际线。最终人们在建筑上获得了衣饰之美的灵感,而在四百年后,文艺复兴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服饰史。人们开始大胆地展现人体之美、曲线之美。那些紧窒的胸衣、笨重的蓬裙、摇曳的华羽,都从幕后走向前台。

人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如何取悦自己,而不是臣服于世俗。

女子的服饰开始强调曲线的错落有致,开始用宽大的袒胸来降低领口,开始大量使用华丽的纽扣、缠绕的丝带和蝴蝶结。此后的数百年中,各种衣饰风潮往来变化,不变的是它们带来的思想的开放、个性的舒展、思想的自由。

而这时的东方,却是一片死气沉沉,直到民国。

服饰的多元化,其实是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缩影,当人们在“ 文革” 时穿着整齐划一的衣服,生活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时,那单一的色调,让中国与世界、与自然的色彩,相隔太远。

二、发现你不知道的衣饰功能

前面讲过,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所以人的身体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,与大自然同节奏,然而因为取暖方式的发展、衣着保暖功能的强化,人体内的内火机制处于退化状态。

内火机制是指,在人和大自然融合的过程中,人们的身体里面,已经培养出一个内火基因,遇到外界的寒冷时,就会被一点点地激发出来。当这个内火基因被激活时,周身气血运行会加快,人们感到冷,只是皮肤会感到冷,但身体内部不会受影响。它能保证人身体的各大器官、气血交汇处,不受寒气的侵袭。

人们长时间穿过于暖和的衣服,会让内火机制一代代处于未被激活状态,从而被弱化。这种内火机制是通过皮肤得到激发的,它并不等同于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寒冷,如一个人穿得很暖和,走在外面,他仍感觉到冷,这种冷,是源于外面的冷空气全部进到了身体里面。而他的身体里面又还没启动供热机制。没有启动供热机制的原因在于,他的皮肤告诉中枢神经说我很暖和,中枢神经便会忽略他内部的需求,继续不供暖。

因此,这种内火循环系统没有被启动的直接结果是,内在寒冷的驱使,让人们越穿越厚,但人们无法通过穿衣保护五脏六腑。所以很多人,在屋子里还行,只要屋子暖和就没问题,一旦到了外面,不管穿多厚,都会觉得冷。冷的不是别的地方,是五脏六腑,一个人内部运行机制中最重要的部位。

而且这个时候,你外火内寒,会导致脾胃虚寒,又容易感染风热,消化系统容易出问题。

在一些温热地区生活的人,人们的内火机制反而更好些,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,冬天虽有些冷,但仍然能简单穿一两件衣服来过冬,冬天屋里虽冷,但还能熬得过。

这种微弱的寒意,反而激发了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人们,让他们有着更好的内火机制。就在离他们两千里远的东北,冬天温度往往能达到零下30摄氏度,当地人已经穿上了极厚的衣服,来保证身体处在温暖之中,而那些刚从南方到东北去的人,理应更不禁冻,穿得更厚才是,事实上,他们要比东北当地人穿得单薄些。

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习惯穿厚,而是他们身体内的内火机制,其实要强于东北当地人。因为长期在东北生活的人,不等天完全冷,就已经穿得很保暖了。而南方人,他们习惯于适当抵抗寒意,这种长期的生活方式,使得他们的内火机制得到了强化。而一些长期在热带生活的人,他们身上并不存在内火基因,需要忽略这一要素。

在较为寒冷的中国西北,从西周初年的那次天气剧变之后,关中一带的人开始穿起羊皮袄,这种羊皮袄从周代一直穿到现在,它将外界的寒冷和身体隔离了开来,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人体的内火基因。

我上中学时,这个地方冬天的温度会降到零下15摄氏度左右,加上空气湿度大,整个区域十分寒冷。

我上学的时候寄居在亲友家,他家有一座百年老宅,以前是地主住的,没人住,我便去了。

住在人家家里,冬天特别冷,我不好意思用人家的柴火烧土炕,虽然他们给我搬来一筐柴火,但我还是不好意思用。

那家人发现了,催着让我用,说天冷,我说更冷时再说,却仍不用。

结果每天晚上特别冷,面积又是普通屋子的两倍多,地上当时有个木板床,我便睡木板床。

屋内没有暖气,只有一个蜂窝煤炉子,除了做饭外,整天处于不完全燃烧状态,为了防止中毒,我只能晚上睡觉时开着屋门,这样室内外就一个温度,而且不时有风进来。

我当时晚上躺在一个只铺了很薄的垫子的木床上,整晚冻得蜷缩着身子睡,像弓一样。每天晚上,那被子凉得跟冰一样,我就跟自己说,我要用身体把被子给暖热了,这样想着,便一脚伸到被子冰凉的地方,脚忍不住要往回缩,但还是让自己坚持着,过一会儿,这个地方的被子开始一点点暖和了起来。然后我的脚继续往前伸一点儿,去暖和其他的地方,最后基本将被子各个角落都暖到了,然后再裹在里面。如此三年。

等到夏天时,我住的那个地主家的百年老宅,屋子很大,但透气性弱,没有空调和风扇,每晚极为闷热,但不得不在里面睡。在这样被冷热极端折磨了三年后,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我在东北上学时,冬天里面只穿一件小线衣,一件衬衣,一件很薄的毛衣,然后是一件西服,就这几件衣服,冬天零下三十多摄氏度,在外面活动。

因为我不习惯戴手套,手经常在外面,结果有一天我在校门口站着等同学,就有个同学过来,从我前面经过之后,又转过来说,你冷吗?我回答不冷,那人上下打量了我一下说,我看着你我都冷。他自己哆嗦,我说真不冷。然后他说,你撒谎,一定要把手套弄下来给我戴。我说,不信你试,结果他发现我的手特别热特别烫。

他说你的手好热,紧跟着他转过身跟旁边一帮人说,他的手很热,不信你们来试。然后那些人就过来挨个儿试。中国人特别爱排队,只要看见有人排队,就是默认排队,特别自觉,在我们学校门口就排了一长龙队,后面同学也不知道前面在干吗。我就站在校门口中间,挨个儿握手。

当时产生一种幻觉,就是领导人在门口站着挨个儿接见。

那三年中,我的身体被调节得可以随着季节而变化,夏天特别凉,冬天特别暖和,秋天一变天气,我的身体也跟着变,就是冷热变得特别明显。我的身体可以完整感受外界自然的变化,它自己调控,因此在直接的感受上,外界的冷热对我的影响很小。

但在外在的表现上,我往往忽略了外界的存在,比如冬天很冷了,我还穿着很单薄的衣服,外面很暖和了,我的衣服还那么厚,这其中,有身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在。

我并不是要大多数人用这样的苦修去实现身体的内火机制的强化,而是说,我们可以通过衣服,来适当强化自己的内火机制,来调节我们自身的内循环,来增加我们自身的抵抗力。

不要穿太暖和,越是年纪小,越要穿的少

不要穿太暖和的衣服,特别是皮质的衣服不要多穿,特别是容易隔绝气流的那种皮衣和过暖的衣服。气流被隔绝之后,你的皮肤无法感受到季节的变化,皮肤没有眼睛,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判断力,通过空气来感知外界的变化、季节的变化。所以我们的衣服要适当透气,感受到外面的寒意,那些寒意能够通知你的身体,我觉得外面现在有点儿冷了,可以适当地供热了。

如果一直隔绝是没法做到这一点的,所以内火功能会越来越下降。如果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常穿皮衣,老了身体机能就会特别容易出问题,所以说年轻的时候,要适当穿得冷一点儿,只要避免冷风直接吹,保护好几个关节就行。

但如果已经是老人了,反而要穿得暖和,因为他火气太弱,需要小心保养。但是年轻人和中年人,特别是小孩,要让他穿得稍微少一点儿,只要尽量不引起感冒就成,让他冻一冻,冻的过程是激发他内在的火气,但是有的人体质弱,不能急功近利,小心感冒。

2.穿衣要多而薄,要缓增缓减

人们御寒的基本机制是,隔绝冷热空气的交流互动,同样的冬天,同样的暖和程度,你要是能穿五件衣服千万不要穿三件。

有一类人,他里面穿一个小线友或单衣,外面穿一个特别宽大厚实的衣服,两件衣服过冬,它对人的身体其实是有伤害的,一脱一穿之间,寒暖差异过于明显,让身体无法很好地适应。

穿衣要多而薄,是指同样的温暖程度,要通过多件单薄的衣物搭配来实现。二者的最大差异在于,厚而少的衣服是通过隔绝外界空气的办法来实现保暖的,但多而薄的衣服,是通过层层交错穿透、诚缓的办法,来化解外果冷空气的侵袭的。

另外,单而薄的衣物,可以有助于人们实现缓增缓减,特别是在季节变化的时候,可以加衣服时缓慢地加,减衣服时缓慢地减,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身体和自然的融合和适应过程。否则要么你就被宠得整天穿得特别热乎,身体的机能降得很弱,要么就穿得冻得哆哆嗦嗦没得减,所以如果你的身体不是太强,要多穿,多穿薄的。

春天的时候多捂一会儿,冬天来的时候多冻一会儿,缓增缓减,来激发这种自身的能量。

3.人们保暖是保暖哪儿?不保暖,又会哪儿出问题

除非碰上极端严寒的天气,否则,人不必周身保暖,周身保暖会降低人体的内火机制。其实,人们在非极端严寒的天气中,所要保暖的地方,当是气血交汇的地方,如重要穴位和关节。

寒气相逼、寒暑不调、寒暑不节,都会导致气血运行素乱凝带,因而引发病变。

寒气侵袭之时,肤理开始收时,气血运行也会随之变慢,这时经络筋脉因收缩而易孪急,出现关节拘挛作痛、屈伸不利,这也就是有时进到水中容易抽筋的原因。

时值寒气凝滞,易致气滞血瘀,使经脉不通,从而出现身体酸痛,而对女子来说,则因寒气相迫,使阳气为阴寒所侮,失温煦之德,故会致腹部及四肢末端冰冷,易致痛经。

当阴寒之气行腑脏,其阴阳之气失常,则有吐泻清稀、脘腹冷痛之情状;当阴寒之气行表肺脾,其运化之气郁滞,则人必生咳喘,痰液清稀之情状;当阴寒之气行于脾肾,其温运气化失职,则有畏寒肢冷、腰脊冷痛、尿清水肿腹水之情状;当阴寒之气行于心肾,其心肾阴沉阳虚,则有恶寒蜷卧、手足厥冷精神萎靡之情状。

三、人体气场影响身体健康

如果一个女生经常穿平底鞋、牛仔裤,短发,十分率性,甚至有些男性化,结果有一天因为换单位了,恰巧那个单位经常需要参加各种重要活动,就不能穿牛仔裤、不能穿平底鞋。单位规定大家都要穿高跟鞋,而且这个女生参加这种重要活动还特别多。

如果你能坚持穿半年,你完全不是以前那个样子了,那个假小子、运动型的风格全没了,从外表上看,你已经变成一种非常温文尔雅的典型淑女风范了,走路非常优雅,而且,你的性格也会慢慢地变得更为温婉。

这就说明衣服和发型会改变一个人的气场。

因此,一个人可以通过衣服逐渐改变自己的气场。所以通常情况下,一个人穿的衣服风格的稳定,能够增加自己强大的气场。明星们轻易不敢换发型、着装风格,从而形成了他们稳定强大的气场,人们称作明星范儿。

李宇春、周笔畅、张靓颖等人,在学校里面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,放到人群里面去你捡都捡不出来。她们成名之初,你仍然觉得是校园女生。但过了一年半载,你会发现,她们有了明显的“范儿”。固定的着装和造型强化了她们的气场,而且让她们的气场变得更稳定。

气场的增强会让你内心更有安宁感、安全感,因为你到这儿会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,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熟悉的,相当于你要知道你参加一个重要活动的时候,一般不喜欢穿那种跟你平常风格不相符的衣服,为什么?

你穿着会觉得别扭,别扭两个字是形象的说法,背后原因是你身体的气场在跟那件衣服的气场作斗争,它们两个相互冲突,因为你不适应它,但你一旦穿习惯了,会感到自然的。

事实上,这是一个两种气场的融合过程。是谁在融合?衣服的气场会改变吗?不会,是你的气场在改变。

当然,一个人偶尔、临时性地换不同风格的衣服,不会影响你的气场。相当于你平时都穿运动装,偶尔参加一次聚会,穿得稍微正式一点儿,你的气场不会变的,只是那一次会觉得稍微别扭一点儿。

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穿麻布的衣服? 是因为中国人早在七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在尝试那麻做一些东西了,以至于在四千多年至两千年前,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穿棉麻衣服。这就是长期的对气场的适应。

任何一种衣服都有自己的五行和八卦属性,这种五行属性和八和八卦属性,跟中国人已经相伴了几千年的历史,所以每个中国人潜意识里面匹配的基因,对棉麻衣服是有情感的,而且你的皮肤对它是有适应性的,所以说很多中国人一穿上棉麻衣服就会有天然的亲切感,这种亲切感是从哪里来的?很远的,我们祖先一直在传达,所以你自然会喜欢它。

做棉麻衣服,选纯天然的棉麻,我相信穿那种衣服的时候,我们内心会保持一种特别安宁、祥和、自在的感觉,因为它跟我们的基因里面是匹配的。

第二种情形是,某个人的衣着打扮和发型和他本人的固有气场差异太大,给别人的感觉十分别扭,其结果是,这个人发现那些衣着和发型让自己不自在,回到以前的衣着和发型状态,气场未变。

第三种情形是,这个人的衣着、发型变化太快,他的身体气场跟不上这一切变化,最终原有的气场被破坏,新的又无法形成,造成气场的不稳定。

如果一个人的发型或穿衣风格变得太快,长期没有相对固定的风格,那么,这个人身上的气场会越来越乱,越来越弱。人容易多疑、敏感、易怒。因为他的身体会觉得没有安全感,从而引发以上情绪。

因此,如果一个人要图变,改变原有气场,除了在行为上有所改变外,还应从衣着和发型人手,改变整个人的气场,最终仍形成一个稳定强大的新气场;如果不图变,就选择和身体气场相符的衣着、发型,才会稳定和增强自己的气场。

对个人气场最不利的,是长期、频繁地变换不同风格的穿戴或发型。

下面提一些有关衣着和发型方面的建议,会让你的气场变得更为强大稳定。

不要长期且频繁更换不同风格的衣服

爱美无错,但有的女生习惯了“百变”、将频繁更换不同风格的衣服养成了习惯,则会破坏身体气场的稳定性,造成气场紊乱,易生身心疾病。

改善办法是,在一定时期内,保持某一风格不变,可以在衣服的款式、色彩方面有变化;另外,只要是短期内偶尔变换不同风格的衣服,对个人气场的影响微乎其微,这里说的长期是指这种习惯已有半年以上。

2.你的衣着中,一定要有一处是重色调或轻色调

不要让某一样纯色的衣服,占据整个人的气场,如有的人喜欢一袭白衣或黑衣,这对人体气场的调节都是不利的。

如果真有人特别喜欢一身白衣,那么,有两个改善办法,一是鞋要深色,再在身上戴一件深色的配饰。如果你一身都是深色的衣着,要在脖子以下腿以上的部位,出现其他浅色。

因为每个人的气场,都会随外界有所波动或变化,纯阳或纯阴的个人气场,则不利于这种变化的进行。

3.不要长时间让头发挡住你的额头

有的女生喜欢留很长的齐刘海,没有什么不可以的,但太长时间留挡住额头的齐刘海,容易减弱个人的气场。建议头发不要长时间挡住额头,这一条是关键,其他的可以灵活变化。

4.你的衣着中,最好能有长时间陪伴你的物品

这些陪伴你的物品,也许包括了皮带、某类布料、随身带的物品、配饰等,有它们在,你的个人气场显得更加稳定和适应。

5.让你的色彩相对稳定些

你的衣着打扮中,如果能有一些主色调不变是更好的,假如你喜欢绿色,多数时候衣服中有绿色的元素,对个人气场的稳定和加强是有好处的,至于这种绿色是浅绿还是深绿都不要紧。

6.让自己的穿衣风格相对稳定下来,并且这种风格和你的气质相符

在25岁以后,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,并让你的穿衣服格和气质类型尽量相符合,将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利。

7.不要多戴配饰

少戴配饰,可以让个人气场更为稳定些,或是戴和自己风格相符的配饰。

8.不要频繁更换不同风格的发型

保持自己的发型风格相对稳定,对个人气场的增强和稳定百利而无一害,同样,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的气场太弱,改变发型,也是增加气场的办法之一,但不要频繁更换。

人的气场,就像围绕在全身周围的盔甲一样,强大的气场,可以抵御和减轻一些外界带给你的伤害。

自然,每个人的气场也有强弱之分,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气场弱,同样可以参考以上的办法,增强或改变自己的气场,之后再让其变得更为稳定、强大。

Copyright © 2018 九州古今国学文化院

首页上一章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