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象|历史传说|第一章: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真假老子
作者:南山空同
一、老子是否真的活了两百多岁
从《史记》中第一次出现老子的言行,到最后一次出现他的相关记录,时隔两百余年。这样一来,要么老子真的活了两百多岁,要么是司马迁写错了。其实,司马迁没有写错。
老子第一次出现是在幽王二年(公元前780年),西周三川皆震。伯阳甫曰:“周将亡矣。夫天地之气,不失其序;若过其序,民乱之也。土无所演,民乏财用,不亡何待!夫国必依山川,山崩川竭,亡国之征也。川竭必山崩。若国亡不过十年,数之纪也。天之所弃,不过其纪。”是岁也,三川竭,岐山崩。
老子,字伯阳,这里面预测西周必亡的人,便叫伯阳甫,甫在古代有两层意义,一层是父老,另一层是对男子的尊称。后世之所以断定此人便是老子,是因此人与老子官职相同,字相同,至于那个“甫”,则是对他的尊称。
其实错了。
此人为老耳的曾祖父(祖父的父亲)。
如果我很有名,但我父亲不怎么有名,别人记不住我父亲的名字,向别人介绍时会怎么介绍他?会说,xxx父亲说了什么。
伯阳甫,其实说的人,不是伯阳(老子)本人,而是他的祖上,相当于说父亲。
到这里我们会发现,老子之所以出现他活了两百多岁、一百六十多岁、七十多岁这三个不同的版本,是因统计口径的不同,表面上都是“老子”,其实是指三个不同的人。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是,为什么三个人都叫老子?
周代的官职是世袭制,假如说我爸是国家档案局的局长,大家就管他叫黄局长,我爸退下来以后,紧跟着我当上局长,大家仍然称呼我为黄局长,但人其实已经换了。后来我再退下来,我的儿子接替,他还是黄局长。
其实,老子,本姓老,子是爵位,也是一种尊称,相当于局长一类。
这样一来,其实在历史上出现过三个叫老子的人,一个是预测周将亡的老子,一个是写《道德经》的老子,另一个是孔子去见过的老子。
后世将这三个人混在了一起,我们分别看这三个人都做了什么。
二、老子不是一个人
前面说过,因为官职的原因,历史上有三个人,被世人统称为老子,我们以老耳为界,来理清三人的关系。
第一位:《史记》中望周气衰言其不过一纪的老子,其人真名无人记得,但后人因为老耳字伯阳,故将其尊称为伯阳甫,其人为老耳的曾祖父。
第二位是我们常说的与《老子》(《道德经》)有关的老子,姓老名耳,字伯阳,出生于公元前约655–前652年间,为周惠王时期,出生地为陈国苦县厉乡(后楚灭陈,为楚地,其后再恢复为陈,实为一地)。二十岁左右时,因战乱投奔其堂叔父(其叔父时任周太史,无子嗣),三四年后,周襄王31年,袭其叔父官职,任职于周室。周定王五年(公元前599年),离开周王室。任职约三十二年,时年五十七岁左右。后携一家老少,与尹喜一起,先居于陇西仁和村,改姓李,天下李姓,皆源出于此。
第三位,后来孔子问学于老子。但他见到的不是老子(老耳),而是老聃。其人出生于楚国苦县,为老耳的远房侄子(是侄子辈分,而非亲侄),其人姓老,俗名聃(因其耳际宽垂,故世人俗称为聃)。于公元前546年“弭兵会盟”后来到周室,袭任周太史,其时周灵王在位。
第一位,伯阳甫,他对后世的影响是,总结了国必亡的三大征兆:日全食;大地震;国都附近水源枯竭或水灾。
在他的思想中,山川枯竭是因为水土生化出了问题,导致气灵失序,因此说“夫天地之气,不失其序;若过其序,民乱之也。阳失而在阴,原必塞;原塞,国必亡。夫水土演而民用也”。
他指到了核心要点,看过《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(二)》的人知道,文真在周初的那次水土生化是出了问题的,而伯阳甫意识到了这次出问题,是因为天地之间气灵失序。
所以在后世历朝历代,只要出现上面的情况,皇帝们会认为这是上天对你进行告诫,表明人间有不平之事,违背天理之行,皇上要自己写检讨书,并且要大赦天下。
如果以上情况出现两个的话,就表明这个朝代没有救了,肯定会灭亡,一般情况下不超过一纪。得出这个总结的不是别人,就是我们说的伯阳甫。
第二个老子,姓老,名耳,字伯阳。现在的《史记》上说老子,姓李,名耳,字伯阳,是唐朝时皇帝为了增加自己的权威度,让人将老耳改成了李耳。
有关第二个老子的出生地,有人说是楚国,有人说是陈国,争得厉害,其实都对的,只是因为有个背景大家并不清楚。
陈国在周襄王的时候被楚国灭了,后来楚国觉得陈国国君好可怜,怎么说灭就被灭了,把它扶起来吧,又把陈国立起来了。陈国国君起来以后又很开心,很猖狂。楚国一看,我把你立起来,你还这么猖狂。于是又把它给灭了。就这样,陈国被立被灭两三次,生活在这里的人,一会儿是楚国人,一会儿是陈国人。
老耳21岁的时候,应该是周襄王31年,发生了一个朝廷叛乱事件,老子的叔叔要从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位子上退下来,他叔叔是没有儿子的,由他接任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一职。
后来他发现整个国家开始衰退,便有意离开,离开的时候碰上一个人。
关尹喜,关尹是官职名,他自己的称呼就一个字–喜。他祖籍天水,西周时祖上一直在周至关任职,东周时,姬姓家族的实际控制范围大减,西边以函谷关为界,说是界,其实并非要森严守城,相当于一个闲差,由他来担任。
后来关尹喜遇到老耳,听老子说到观星望气之事,他非常兴奋,跟老耳说我祖上曾在周至关终南山下,那儿有一处地方,特别适合观星望气,便邀请老耳与他一同前往,两人便一起到了周至关。
二人在终南山下待了很久,而尹喜本人已无当官之意,便和老耳说,要不你跟我回我们老家。两人便离开了周至关,《史记》上记录这件事时,用了四个字“出周至关”,本义为离开周至关,但后人断句断错了,断成“出周,至关”。
“出周”,大家都能理解,“至关”,大家推来推去,推成函谷关了,于是便有了尹喜函谷关截老耳的说法。
两人往天水走时,渭河发大水,无法通行,便绕道清水,最终在天水住下,后来周王室在老家找到他,要他出去做官。
这次尹喜必须得去了,人家都找到老家来了。来的官员看旁边还坐着一个人,便问你是谁啊?老耳也不想做官,因为东周的天子尚且不能自保,去做官更是各种受气,他回去当图书馆馆长,一点儿意义都没有。那人问时,老耳正在想自己姓什么好,当时看着院子里面一棵李子树,便直言说我姓李。自此以后他让三个儿子都姓李,到今天,李姓家族的祖地还是在陇西,应该说中国李姓的人都是老子的后代,因为他是第一个自称姓李的人。相关的情况,我们在后面讲《道德经》时再细说。
东周的官员没找到老耳,但官职不能长时间空着,便找了一个后世称为老聃的人。老聃是老耳远房的侄儿,说是侄儿辈,其实年龄比他小得多。孔子去找的,不是老耳,而是老聃,他去找他,有两件极为重要的事。
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,孔子见老子,到底谈了什么。
三、孔子见老子,到底谈了什么
孔子所见的老子,并不是《道德经》的原创者老耳,而是他侄子辈的一个人,后世称老聃。
这时,老耳留下的《老子》内容,已经被存入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。孔子来见老聃时,有两个请求,第一个请求最为高尚,他说,我想恢复周礼。
孔子想恢复周礼有两个原因,其一是孔子有两个偶像,分别是周公和老耳,而周礼是周公所倡导的思想,周公是中国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奠基人。
不过,最早的周公思想(周礼),和后世所说的“周礼”,特别是《周礼》这本书,除了名字相同之外,其余的相去甚远。
周礼,即周公倡导的社会伦理制度,核心是敬德保民。
当时人们心中的“德”,与现在说的“道德”二字无关,“德”的本义是顺应自然,保民的核心是“民之所欲,天必从之”。
“敬德保民”的思想本质,是顺应自然,顺应规律,以民意为大,所以说“民之所欲,天必从之”。
周公所倡导的,不只是一种思想,而且通过他的推行,变成了一种制度。因此,周公定的很多制度,最初都是要求王公贵族的。家天下的思想宗旨,即天下之人,皆为一家,皆为天子,都是上天的子孙。而君王,只不过是上天的长子。所以他可以代表家长来管理家中的各种事务。
作为长子,首先要修德,要知言善行,一言而定,不妄言,在行为上要为其他人做表率,让其他人能以身效法。同时,作为君王,必须像家中的长子一样,保护和疼爱自己的弟弟妹妹,并且虚心顺从他们的意愿,不要以长兄的威权处处压制他们的意愿,不要与他们争利。这样才能体现父母的本意。如果作为家中的长子,上不知道照顾家中的老人安康度日,下不体恤病弱与幼儿,中不听手足意见,那么他在这个家中只会变得越来越孤立,作为父母的“上天”,也不会让你来替他管理这个家,而是会换掉。
因此,最初的敬长明德保民,是要求君王和全体子民都要这样做的,而且君是要首先做到,给其他人效仿的。
孔子所处之时,恰逢乱世,周天子的话,基本没有哪个诸侯听的。而这时候,孔子却提出要恢复周礼,无异于1944年左右,溥仪的谋士建议他登基,让天下人都来朝拜一样。
老聃笑着说:“子所言者,其人与骨皆已朽矣,独其言在耳。且君子得其时则驾,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。”
意思是说,你所说的周礼,当时提出他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,只有这些言论还在。而且君子懂得在什么时机运用它,如果没有施行的环境,就把它藏起来,也是办法。意为,现在的社会环境,你觉得还有可能实行真正的周礼吗?周礼是好东西,但时机不成熟,要把它藏起来,等待时机。
孔子说,虽然周王室势力微弱,但我们一旦倡导周礼,必将迎得各诸侯的拥护。
老聃说,吕尚曾因为华士不来见自己,认为这会使得自己的权威受到轻视,便杀死了华士。周公很为反对。他打比方说,做哥哥的,怎么可以因为有个弟弟不理你,就杀掉他呢?但周朝刚刚建立,还要依靠吕尚继续保持稳定,巩固发展,周公的敬德保民也得让位于权力,如今你再要倡导周礼,我认为你的目的不在倡导周礼本身。
孔子还要争辩,老聃说,好的商人,走路时会把贵重的东西藏好,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,去除掉你过多的欲望和察言观色的本领吧,那对你是没有好处的,我所能给你说的,就这些了。
孔子知道自己推行周礼的想法无法得到老聃的支持,便提出了他的第二个要求,我想写本书,完成后能不能被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收藏?
在今天看来,这是个很小的要求,但在当时,这个要求,基本上和要把我写的书当成中央党校的选修课是同等情形的。
老聃自是不答应,孔子求得没办法了,老聃便说“圣人述而不作”。
意为,你看你的两个偶像,一个周公一个老耳,这两个人都只说不写,你也不用写了的。
孔子出来后,弟子问谈得怎么样,书什么时候写?孔子答道:圣人述而不作,我不写了,你们写。
大家问孔子对老聃的印象,孔子说:“鸟,吾知其能飞;鱼,吾知其能游;兽,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为罔,游者可以为纶,飞者可以为矰。至于龙,吾不能知,其乘风云而上天。吾今日见老子,其犹龙邪!”
孔子去时,《老子》(《道德经》)一书,已经被周王室所收藏了,那么,老聃为什么还要说“圣人述而不作”这样的话?
因为,《道德经》思想出于老耳,但真正动笔的,却另有其人,我们后面具体讲《道德经》的作者为谁,到底讲了什么。
Copyright © 2018 九州古今国学文化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