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经|第十二讲:常不知所言,无所欲言
作者:南山空同
●本义
余常不知所言,无所欲言。凡有所言,即生其妄, 凡有所妄,即生即消,余欣然而心安,何以故?
余院中有一兔,教众人观其目而度其意,凡有所言,非兔之本意,皆为自身之心境也。圣人之书,圣人阅之,无相无字;贤人读之,谨而行之;达人观之, 警而示之。好利之人言有利,好辩之人得其辩,妄念之人断其意,不善之人言其邪,心障之人言其魔。
圣人无意,自显诸形,何以故?蝶不知有寒冬, 蚊难达高空,自身所限也。世人解圣人之意,非圣人之本意,己意自显也。是故一语出,他意有会,意会易生其妄,是为常,可即生即消之妄,不相理会,意得自在。
言者,心之声也;心者,情之境也,神之舍也, 心有声而得发者,言自在也。言之道,莫以新知为贵也。新则不识,知而不明,是为贱也。贱卑之物,天下人弃而不用。
好辩者得其辩,妄念者曲其意,不善者得其邪, 心障者言其魔。是故圣人身怀异宝,则素衣蔽行,不自彰其贵,不求证于物,潜而作,无失自在。
言无纠,则心性坦达,自得自在。故言道:言自在, 非自在也,和美之基不可弃也,善德之行不可失也。此皆非自在,因非自在,故得诸般自在。
人行五步,必以十步相度,兔宿一处,必以三窟以备。是故身之自在,在于积余,积余不足,行有困焉,积余有过,行之累焉。
故言积余之道,在于守中,守中之道,在于损益。余不患人不知积余也,唯患人不舍损益也。是故,若得诸般自在,意必归清静,言出则行践,易行于守中, 无有障碍,不知自在,然得自在,欣然而心安。
Copyright © 2018 九州古今国学文化院